從07年開始,我辦理過三種連結不同污名弱勢的互保行動,分別是「同志群與新移民報聯播人權新聞」、「跨族群不分區、分區立委候選人推薦名單」,與進入綠黨後的類似作為。而因為我自己身為同志、對相關論述較熟悉的關係,下面要談的許多事情將以此為出發點。
同志群與新移民報聯播人權新聞
07年年底,我與當時剛創立新移民四方報的朋友張正先生,以及性少數(Gay、Lesbian、Bi-Sexual、Transgender)BBS板的板主,就弱勢相挺的共同理 念下,促成網路與紙本雙媒介的人權新聞聯播。
這份串聯的力量在於雙方潛在的投票人口不小。台灣約有40萬名外籍與大陸配偶,其中10萬領有台灣身份證,30萬人陸續辦理歸化,七成為越南籍,是全省便利商店上架的四方報之目標讀者;而同志社群若以美國金賽性學報告統計,約佔總人口數10分之1,保守估計也有百萬人之譜。除了聯播新聞,在此之前四方報即聲明拒絕刊登歧視弱勢族群廣告,同時表態的還有同報系的台灣立報,這也是說服性少數板板主的理由之一。
跨族群立委推薦名單新聞聯播後沒多久,就遇上了對社運界來說非常重要的08年立委選舉,由於這場選舉攸關人權新聞聯播讀者群之權益甚鉅,自是不容缺席。於是我以這兩項傳播媒介為基礎,邀集污名弱勢團體與社運團體參加推薦,推出「跨族群不分區、分區立委候選人推薦名單」。因為候選人涵蓋的議題太廣,相關媒介踴躍轉載,例如環境資訊中心。並得到「樂多日誌」義助,同時在16萬個部落格出現廣告。
這份名單有一條很重要的進榜規則:「各團體所提供的人選須受一共同約束,即不得違反任一族群權益。」榜單明示著警告:「一個都不能惹」。可喜的部份不在於名單本身,而在於捲動群眾。當時在刊載推薦名單的介面、性少數BBS,掀起了拉票狂潮,主動寫文章拉票的人近一百人,期間經歷了多層次的討論,從最簡單的「這些候選人或團體跟同志的關係是什麼?」,到比較深刻的「同志需要跟性工作者、樂生扯在一起嗎?」等質疑,在板上都論戰過。
這場選舉珍貴的不是票數,而是產生許多積極行動的人。從弱勢互保出發的新議題領域長年做為各族群人權新聞的整理人,在論述上自然而然地開始交織各種題材。不只談弱勢同受社會壓迫的狀態,甚至起承轉合地連結彼此。前者可以談,市府各局處忽視不同弱勢族群的共同現象(「沒有臉孔的城市」),後者可以談把像樂生這樣被迫遷的地方,視為逃離家鄉的同志的可能去處(「性別移民終歸何處去」)。這可以避免社會甚至弱勢族群自己把問題歸咎於當事人。以同志為例,一個同志看到其他同志受體制壓迫,仍有可能傾向以個人力量處理,甚至怪罪為「過度敏感」。但指出同樣的社會壓迫方式,座落在不同族群身上時,他很容易察覺出這不是個人問題。
在綠黨的位置上,像這樣把不同弱勢整綑綁在一起談還有一個好處,是綠黨的弱勢支持者很難節選單獨對他有利的一面。曾有陸配想幫忙拉票,我拿談陸配也談其他族群的「沒有臉孔的城市」文章回應,因此除非她刻意節選,否則整串論述帶出去當成綠黨的說帖,就是一份不能挑食的組合餐。各項弱勢議題的交集,到2010年大台北議員選戰時又有許多新題目。
例如綠黨的女同性戀候選人宋佳倫,主打派遣、性工作、遊民三項政見,又兼有新移民子女身份,讓我前後累積的弱勢知識與相關資源,有了旁敲側擊的地方。例如我寫下「沒有錢同志會出人命」一文,談佳倫政見與同志的關係,例如因為性工作的就業門檻較低,且可以學習女性化,它成為許多跨性別的棲身之處,所以性工作是同志議題。而四方報則把佳倫的自介翻譯出泰文、印尼文、越南文三種版本,並在官網廣告。
最後要提的是,與弱勢族群、主流族群共生互利的同志論述。我在聽聞某位殘障人士表示因為顧慮家族壓力,而婉拒愛她的一般人的故事之後,馬上反問:「要說顧慮親友眼光就不能結合,那同性戀都不要談戀愛了。」讓她呆了半晌。
關係主流族群的第二層,比較常見的議題像是同志伴侶法,對於整個國家的少子化問題、對於異性戀中年伴侶都有好處;讓不能合法結婚的同性伴侶,讓不想結婚的異性伴侶,都方便生養子女,都能在伴侶病危時有合法位置。所以連主流媒體都在提倡。就跟異文化之間的彼此啟發一樣,同志族群的存在,對主流族群、異性戀而言,不只在社會福利上有所交集,甚至有著哲學式的啟發。
運用弱勢互保的策略,促成多元共存的社會,不只為了受壓迫的特定族群,而是每一個需要照見自身盲點的人。
(新新聞1245期)
新聞來源:新新聞(非官方版)

營業時間:14:00~23:00 (每週二公休)
地址:800高雄市新興區河南一路120號2、3F
電話:07-2351010
Email: sunshine10khh@gmail.com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