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報:性平課程納同志 減少性別霸凌

【記者史倩玲整裡報導】教育部於27日公布將性別平等教育納入國中小學課程綱要,希望營造多元性別友善之教育環境,減少校園中的性別霸凌與歧視。包括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、同光教會等性別團體,都支持教育部推動性平課綱。

教育部表示,性別平等教育內容分為:性別的自我瞭解、性別的人我關係、性別的自我突破3大主題、共計69項能力指標,從「認識不同性別者身心的異同」到「探究多元文化社會中的性別歧視」等;而其中與同志議題教育相關之指標計2項:國小階段的五至六年級實施「認識多元的性取向」、國中階段的一至三年級實施「瞭解自己的性取向」。

另外,高中階段在不同課程中,各有能力指標,包括承認與接納同性取向者、尊重與接納同性取向者、多元性別之互動、多元的性別關係等。

課綱不能忽略性少數
不過,日前有團體發起連署,反對教育部將性別平等教育納入國中小課程綱要,並反對其中包含的同志教育,引發性別以及同志團體強烈抗議。

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秘書長王振圍表示,性別平等課綱並不是只有同志教育。如果這些團體僅反對性平課綱中的同志教育,根本忽視其他如雙性戀者、跨性別者等多元性取向者需要受到尊重的事實。

從小教育 可避免歧視
包含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會、同光教會等性別團體,表明支持教育部性別平等課綱。性別團體表示,課綱中出現同志,等於重視同志的生命價值,社會不應忽略同志面對逆境成長的生命價值;從國小開始同志友善教育,不但有利於減少性傾向歧視,也可以減少對同志學生的霸凌,是性傾向歧視的初級預防。

性別團體還表示,教育可以提早青少年性傾向自我性傾向認同時間,也能及早正視兒少同志存在。如果否定與漠視青少年及兒童同志的存在,就是歧視,而非尊重。

性平教育能減少同志孤獨無望的感受。性別團體表示,同志教育無法將異性戀教育為同志,卻有助於國小、國中就已經了解性傾向的同志學生自我肯定,而不會感到孤獨無望。另一方面,提早教育也能免於陷同志於異性關係,有助於同志免於嘗試交往異性朋友,甚至相親或進入異性婚姻,造成兩個家庭的傷害。

性別團體也表示,性別平等教育不但有利學生了解多元異性關係,在多元性別的脈絡下,更有助於了解多元的異性戀伴侶關係,因此多元性傾向教育不可或缺的。教導學生如何正向面對不同性傾向的族群,才是真正的尊重。

更重要的是,目前學童對於同志的歧視與偏見根深蒂固,消除偏見與歧視已經十分困難,因此同志友善教育應從小扎根做起,相關教育更是刻不容緩。除了學校教育,社會也需要更多人加入尊重多元性別特質的行列,讓各種歧視悲劇不再重演。

異性婚姻 非唯一價值
至於針對教會背景團體發起的反同志教育的連署,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等團體也表示,發起反同志教育團體的同性密友期論述,根本無法解釋同性關係,從「同性群友期」進入「同性密友期」只是異性戀中心的想法,因為同志朋友在小時根本沒有同性密友。

性別團體也表示,反對將異性戀婚姻視為神聖的價值,因為無論異性戀或同志情慾,都無關品德,而從歷史來看,同志的傑出表現不但不會亡國,反能興國;同志婚姻與家庭,也可以是幸福的婚姻與家庭,不是只有異性戀婚姻才能成為幸福家庭以及人生的唯一選項。

新聞來源:立報



營業時間:14:00~23:00 (每週二公休) 
地址:800高雄市新興區河南一路120號2、3F 
電話:07-2351010 

2 則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