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華社:探訪愛滋病患者之家——泰國帕巴喃普寺




新華社記者朱麗

驅車兩小時從曼谷來到帕巴喃普寺,一眼看去不覺得它與泰國綠樹掩映、寧靜平和的眾多佛寺有什麼不同。但院子裏兩座金屬雕塑HIV+(艾滋病毒陽性)和AIDS(艾滋病),白色和棕色的英文大寫字母醒目矗立,提醒人們這裏居住著艾滋病患者。


泰國公共衛生部的最新統計顯示,泰國共有50萬名HIV感染者、艾滋病患者。地處華富裏府的帕巴喃普寺20年前便成為一些貧苦孤獨的艾滋病患者最後的家。寺廟已收留過3萬名患者,其中1萬人在這裏安寧地離開人世。目前,寺裏住著130多位患者。

一名男義工帶記者參觀了艾滋病晚期患者的大病房。十來張病床上,有的患者看起來略有疲弱之態;有的則瘦削驚人,皮膚遍布瘢痕和感染的創口,據說已起身乏力。“我們有3個護士日常護理他們,此外會定期送他們去醫院體檢和做抗HIV藥物治療,這些都免費,”這個沒透露姓名的義工說,“這裏是重病房。我們現有晚期患者大約40名,一些經治療恢復良好、可以過正常生活的患者住在另一座房子裏,有30多人。寺廟還收留完全可以獨立生活的HIV感染者60多人,他們住在單間”。

重病房的英艾45歲,去年因吸毒共用針頭而感染HIV,發病很快,病情較重。他說,一起吸毒的兩三個朋友已因艾滋病發作死了。家人讓他來這裏,因為這裏有醫生還有免費藥。現在他的一些症狀得到緩解,身體也強壯了些。“我已戒毒了,”他說。

會想將來嗎?英艾對這個問題回答得很快,似乎想過了很多次。“我不想。在這裏生活很好,死後還能免費焚化和處理骨灰。我不再想別的事了。”

院子裏有一些患者在樹蔭下做雜務,有的還向路過的我們招手致意。帶路的男義工說,寺裏一些病情較輕的患者會主動承擔照顧其他患者的工作。

帕巴喃普寺住持烏冬帕差通是寺廟艾滋病患者關懷項目的創始人。他介紹說,最早是在1990年有兩名艾滋病患者來寺求助。他們無家可歸,也沒錢治病。兩年後,一些艾滋病患者開始把帕巴喃普寺當作最後的安身之所。居住最久的患者在這裏生活了13年。

10年前,寺廟收留了許多感染HIV的孩子,烏冬帕差通于是在距離寺廟85公裏以外開辟了一個專所,收留和教育艾滋病患兒以及父母死于艾滋病的孤兒。

“人們害怕被傳染,很多艾滋病患者受到周圍人排斥,”烏冬帕差通說。起初,寺廟周圍的村民不願意接受這個項目。“最初3年,我自己一個人跟30多個患者住在一起,照顧他們。”

隨著越來越多的艾滋病患者來寺裏住下,附近醫院的醫生和護士開始不定期前來探視,附近村民也逐漸打消了對艾滋病的恐懼,有的還來做義工照料病人。年復一年,理解和支持烏冬帕差通工作的人越來越多。義工多了,寺廟不斷收到政府部門、企業和個人的捐贈。公立醫院也予以援助,為寺裏患者免費診治和提供藥物。

烏冬帕差通說:“我們每年收到的捐助大約有200萬到300萬泰銖(1美元約合31泰銖)。”寺廟成立了一個基金會管理善款。

資金和周圍居民的理解早已不再是問題。不過,病情好轉的患者無法回歸社會,也使寺廟無法接收新的患者。基金會負責人威猜說:“我們床位不夠、房子不夠、工作人員和護士人手不夠。”

威猜認為:“患者接受治療後身體好轉能夠生活自理的話,就應該讓他們回到社會,與家人一起生活並從事一定的工作。實際情況是,雖然現在泰國社會對艾滋病患者的接納程度有所提高,但要讓他們回到社會上工作和生活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難。”

新聞來源:新華網
營業時間:14:00~23:00 (每週二公休) 
地址:800高雄市新興區河南一路120號2、3F 
電話:07-2351010 

1 則留言: